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吴艳丽 时间:2014-06-22
既不是闲置废弃,也不是异地重建,有着80年历史的南京博物院,8年来以深挖地下空间、抬升主大殿、整合新旧馆功能的方式,迎来了新生——温润内敛的新馆外表与恢宏庄严的仿辽式主大殿相映成趣,通畅的流线设计与合理的展陈空间相得益彰,“六馆一院”的格局成为中山路上、紫金山下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现在双休日每天都有一万人以上参观,最多达到了两万人,而此前一年的参观人数也不过四十万”,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感慨。这种新旧整合以让老馆在新时代重焕活力的做法,对现在“流行”的博物馆大拆大建的行为提出了有力质疑,由此一批建筑界及博物馆界人士汇聚于此,展开了关于“博物馆建筑的可持续化发展”主题的研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十年来,我国掀起了博物馆建设热潮,大大小小的公立、私立博物馆一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据国家文物局统计,至2013年底,国内博物馆的数量已逾4000座。在担任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的第二项目负责人王大鹏看来,这一热潮刚刚开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信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下,隐忧暗涌。多位建筑界和博物馆界的学者表示,文脉缺失、大而不当是国内当下博物馆建筑的真实写照,也是最为人诟病之处,这必将对博物馆后续运行带来影响和限制。
在龚良眼里,博物馆建筑的最痛处是文化定位缺失或者不恰当,“中国的博物馆前一阵学的都是西方的所谓的大博物馆,主要是着眼于世界文明的艺术博物馆,而我们中国的博物馆多关注本土,从性质上应该多是历史博物馆,更侧重反映地方的历史文化。”文化定位的缺失,更让多数博物馆往往成了“炫酷”的地标建筑。“作为城市文化记忆和诉说历史的重要文化生态空间,博物馆地标化无可厚非。但错误在于相关机构对‘地标’认识的偏差——地标不一定是宏大的,也不是一味强调视觉冲击力的,重要的是文化的‘在地性’,这与博物馆的选址和文化脉络相关。”担任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的主创建筑师及项目负责人的程泰宁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进一步说明。如果说文脉缺失造成了博物馆贫血,那么大而不当则让博物馆营养不良。程泰宁认为:“博物馆的空间尺度也是一种人的尺度,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需要与藏品的类型、尺寸以及人的感受力相结合,而当下很多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与藏品结合得不好,地方性的博物馆更是空间无量,藏品无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重,根源在于许多地方是先有馆、后征集藏品,以及博物馆研究力量弱、建筑设计规范滞后和设计环节脱离等。与会人士一致表示,收藏和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的研究队伍和对藏品归纳整理都远远跟不上,这就很容易导致博物馆功能弱化,搁置废弃或地标化便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王大鹏根据实践操作经验指出:“目前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是上世纪90年代初编制的,与现在的博物馆规模及发展形势极其脱节,这给设计、审报、验收以及使用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大障碍,而现在的设计界正频频遭遇这种问题。”龚良则从博物馆建设的整体过程中看出问题:“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建造前期它需要甲方、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否则在使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很多问题,但这一问题在今天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囿于此,项目粗糙、空间和材料浪费、资金紧张等系列问题随之而生,长此以往,博物馆建设和使用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博物馆也将随之承担起新的角色和功能。面对未来,功能多元化、集群化效应、开放性与互动性增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等势必会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藏品构建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建筑也要实现在文化上与观众建立起情感关联。对于博物馆的外观和功能,程泰宁指出:“博物馆的文化性要通过地域选址和外观设计来呈现,而内部功能要实现展示、教育和服务的一体化,实现有机更新。这要求博物馆的空间尺度、流线设计要依托于藏品研究和人的心理情感。”他强调:“氛围与意境结合对博物馆也很重要,要通过内部细节变化、光线和空间设计,使不同的馆有不同的氛围。例如,我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的设计中,通过光线和空间的设计给人以扭曲的感觉,使观众在压抑的氛围中理解战俘所不为常人理解的处境与遭遇,从新的角度认识战俘——无论是死于战场,还是被俘后死去,为民族独立而死去的军人,都无愧于英烈之名。”天津博物馆总工程师张晓明则从博物馆的展陈研究和后期管理成本上给予建议:“博物馆在建造前要做好两个先行:展陈框架方式先行和运营模式先行,以做好流线、受众、管理等具体因素的考量。”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则从使用的宏观方面指出:“让一个历史性的建筑和历史地段焕发新生,最精彩的是能够市民化,能够把公共场所容纳进来或者留一部分空间给普通民众做艺术活动。”
当下,博物馆建设步履匆匆,为更加铿锵有力地前进,无论是设计方、建设方、决策方还是使用方,都应该适时地驻足、回望。以可持续化发展的眼光和方式来建设博物馆,建筑的生命力才能更为绵长,文化也才能得到恒久的体现与延续。